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上海市教委与上海师范大学双重领导的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学校依托上海师大,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创设让每一个师生都能得到充分和谐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作为一所一流的公办学校,如何理解和落实近年来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作为一所大学附属学校,如何立足于学校定位所进行一系列教育实践探索?
“第一教育”今天分享上师大附中校长严一平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以下为原文:
首先,我想谈谈我个人对于当前教育改革的理解。从中央到地方,为什么要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我想,主要是为了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了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二是为了解决未来人才的需求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涉及到价值观的培养。
以前,我们更多的是“重智轻德”,即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比较看重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理想信念与道德品格的培养,这导致了很多问题;
现在,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立德”来“树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对于第二个问题,与核心素养和创新精神有关。
以前我们的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相对不太注重知识的运用,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我们提出要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我们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
现在形势发生了变化,面对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我们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培养原创精神,提高原创能力,走真正的独立自主之路,不再受制于人。
理解了国家教育改革的目的,我们才能更明确今后办学的方向,也才能更好地顺势而为。
接下来,我想谈一下我们上师大附中的学校定位,以及立足于学校定位所进行的一些教育实践探索。
我认为,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定位非常重要。它体现了校长的办学理想,也关乎学校的长远发展。